乔建章发表的博客
“滴——”
闹钟按响,是周瑜清醒的标志。他是一位在“新纪元科技”负责处理机密合同的部门主管,一个干练、一丝不苟,对细节有着近乎病态执着的人。他的办公室里,一切都井井有条,甚至连墨水瓶的摆放都有严格的规定。
而他的“对手”则是李狂,一个刚入公司的实习生,天资聪颖,却是个典型的“好奇宝宝”。李狂的办公室,则像个被翻了天的地方,文件散落一地,咖啡杯留下深褐的痕迹,时不时能听到他兴奋地叫着:“这合同里有什么有趣的漏洞?”
新纪元科技是一家新兴的生物科技公司,正在研发一项颠覆性的基因编辑技术,这项技术涉及大量的涉密信息,一旦泄露,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,甚至可能影响人类的未来。
事情的开始,源于李狂对“安全”的过度追求,以及李狂对新技术的浓厚兴趣。他认为,只有彻底隔离涉密信息,才能真正保障安全。于是,他强行在公司指定的“安全扫描仪”上扫描了大量的机密合同,并将扫描结果保存在一台配备了“防火墙”的个人电脑上。
“周瑜,你看,这合同里对‘基因改动风险评估’的措辞,简直是漏洞百出,如果抓住这个点,就能降低公司承担的法律责任!”李狂兴奋地对周瑜指点。
周瑜眉头紧锁,他知道,李狂的做法,虽然看似谨慎,但实际上,却是在制造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。他解释道:“李狂,你明白吗?扫描,本质上是将原本有结构的数字信息,变成了一堆无序的‘墨迹’。如果你把这些‘墨迹’放在哪里,就意味着你知道了这些信息,而一旦你把这个‘墨迹’拷贝到其他地方,它就变成了潜在的泄密风险!”
周瑜还拿了一个生动的比喻:“就像一幅画,如果你把它复制粘贴无数次,每一张都略有差异,最终它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,甚至可能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。信息也是一样的,扫描只是把信息变成了一种新的形式,不加以严格管理,它仍然是潜在的泄密风险。”
就在这时,一个意外发生了。公司采购部门的王经理,为了加快合同审批速度,将李狂扫描的合同扫描件,直接上传到云存储平台。
“卧槽!”李狂彻底崩溃了,他意识到,自己创造了一个“信息墨迹”的黑洞,无数拷贝的“墨迹”正在无差别地传播。
更糟糕的是,公司内部的安保部门负责人陈主任,对李狂的做法也进行了批评,并表示:“李狂,你的行为完全违反了公司《涉密文件管理规定》,任何扫描行为都必须经过审批,扫描件必须按照严格的流程进行管理,并且要立即销毁,不能以任何形式保存!”
事情变得越来越糟。由于扫描件在云存储平台上,被不限于几个人访问,最终,一些竞争对手甚至黑客,获得了这些机密信息。
“我简直要疯了!”李狂痛苦地瘫坐在椅子上,“我把所有人都坑了!”
陈主任严肃地说道:“李狂,这次事件的发生,警示我们,保密工作的根本在于‘防’,防在源头,防在环节,防在细节。不能把保密工作当成一种书面规定,更不能把它落实到纸上,而是要将其融入到每一个人的意识中,时刻保持警惕,防范风险!”
新纪元科技因此成立了专门的保密委员会,并重新修订了《涉密文件管理规定》,加强了对涉密文件的管理和监管。
故事案例分析与点评:
这个故事并非一个简单的警示,它实际上反映了信息安全工作中的几个重要原则:
- “墨迹理论”: 强调了信息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,其安全性和完整性都会受到威胁,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。
- “防在源头”: 强调了防止信息泄露的根本在于源头上控制,即对涉密文件的处理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,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。
- “防在环节”: 强调了在信息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安全管理,确保信息不被泄露。
- “防在细节”: 强调了保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,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。
警示意义:
这个故事告诫我们,信息安全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,更是一种文化和习惯。在信息时代,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基本的保密意识,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,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。
现在,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!
亭长朗然科技专注于企业级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推广,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实力。我们提供包括保密培训、信息安全意识宣教、安全风险评估、安全漏洞检测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,帮助企业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,有效防范信息安全风险,保障企业安全运营。
联系方式:
电话:0871-67122372 微信、手机:18206751343 电子邮件:admin@keepred.cn; QQ: 1767022898
让我们携手共建安全、可靠的企业信息环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