乔建章发表的博客
阳光透过梧桐树的缝隙,在沈军的办公室里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沈军,一个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了近二十年的老工程师,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,也刻满了对国家的高度信任。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,眉头紧锁,仿佛每一页都隐藏着一场无声的战斗。这份文件,正是他负责处理的“红线”项目最后阶段的脱密计划。
“沈军,你确定要这么做的?‘红线’可是我们国家最核心的技术,这…这太冒险了!” 站在他身边的年轻工程师,张伟,正焦急地踱步,他是一个典型的“完美主义者”,对每一个细节都斤斤计较,总觉得事情越处理得好,就越容易出问题。
沈军叹了口气,用手抹了抹额头。“张伟,我们都知道‘红线’的重要性。但是,2018年我们项目组刚解散,参与人员大部分已经调入其他单位,按照国家规定,核心涉密人员需要3年的脱密期,重要涉密人员2年,一般涉密人员1年。我必须按时执行脱密计划,否则,这项目组所有人员都会面临法律的制裁。”
“但是,张伟,你不是说你当年参与了‘红线’的早期研究吗?那些资料你手里掌握着一部分,这…这不就意味着你一直在潜在的风险中吗?” 张伟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,甚至有些恐惧。
沈军摇了摇头。“张伟,‘红线’的脱密,不仅仅是时间问题,更重要的是保密意识。我们的每一个行动,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。这里涉及到大量的技术数据、研究报告,甚至一些战略信息,一旦泄露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故事的背景,是2023年的春季。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部署日益严峻,对涉密人员的脱密管理也更加严格。事实上,关于“红线”项目的秘密,一直是个小小的“乌鸦”事件。当时,项目组为了加快研发进度,使用了一些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技术,其中一些资料被一些核心人员私自带走,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威胁。
为了完成脱密任务,沈军选择了一种特殊的脱密方式:由调入单位配合执行脱密期。他的新单位,一家电子制造公司,答应按照规定,在沈军的办公室里设置专门的保管区域,并由公司的安全部门协助他执行脱密任务。
然而,事情并没有按照计划进行。
几个月后,沈军发现,张伟一直在悄悄地收集他的脱密计划进展,甚至偷偷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他关于“红线”项目的相关信息。原来,张伟对“红线”项目有着无法抑制的热情,他认为“红线”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,他渴望能够参与到这项项目的研究中,但他知道自己没有资格,所以,他开始了一种不三不四的“收集信息”行为。
更糟糕的是,张伟的社交媒体活动引起了国家保密部门的注意。保密部门对张伟的活动进行了调查,并找到了他偷偷收集的“红线”项目相关信息。原来,张伟并非有意泄密,但他对“红线”项目的高度热情,导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,也缺乏足够的保密意识。
更巧合的是,一个曾经在“红线”项目中担任技术顾问的李明,突然卷入了这场风波。李明在项目结束后离开了高新技术开发区,在一个偏远的小城市安家落户,过着平静的生活。然而,保密部门的调查发现,李明在离开高新技术开发区后,仍然保留了大量的“红线”项目相关资料,并且这些资料与张伟收集的信息有些重叠。
面对保密部门的调查,李明表现出极大的配合,他主动提供了大量的资料,并配合保密部门进行询问。然而,在询问的过程中,李明却透露了一段“红线”项目的秘密,这段秘密与国家战略安全息息相关。
“红线”项目的秘密泄露,直接导致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部署遭受重创,甚至引发了一场跨国科技竞争的危机。
最终,张伟、李明,以及其他一些参与“红线”项目的人员,都被依法追究了法律责任。
案例分析与保密点评:
这个案例警示我们,保密工作不仅仅是时间问题,更是一种意识和行为。涉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保密意识,严格遵守保密制度,对涉密材料进行妥善保管,不能轻信他人,不能随意泄露国家机密。
- 保密意识的缺失是导致泄密的重要原因。 张伟和李明都缺乏足够的保密意识,导致他们轻信他人,随意泄露国家机密。
- 保密制度的执行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。 涉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,对涉密材料进行妥善保管,不能随意泄露国家机密。
- 持续学习是提高保密水平的重要途径。 涉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保密知识,提高自身的保密水平,才能更好地履行保密职责。
这个案例也暴露了国家保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,例如保密意识教育的不足,保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