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entry by 建章 乔
故事背景:
云南省财政厅的保密科,一个看似平静的部门,却孕育着一场风暴。科长李明,一个以稳健著称、一丝不苟的“老干部”,一直兢兢业业地维护着部门的保密工作。而他的年轻下属,张伟,则是一个充满活力、敢于挑战的“创新派”,他对规则的理解更偏向于“灵活性”,也因此经常与李明产生摩擦。
故事开始:
那是一个下雨的周五,李明接到一个紧急任务——某项目报告的“复制”。报告的密级是秘密级,涉及了省内重要的经济数据,对泄露极度敏感。
“张伟,准备好副本,这次的复制,务必严格按照规定执行,不要有丝毫偏差。”李明语气严肃,将一份原件交给了张伟。
张伟接过报告,挠了挠头:“李科,我觉得现在的形势比以往更加复杂,很多部门都急于求成,复制资料的频率也越来越高,严格执行会不会影响工作效率?”
李明眉头紧锁:“效率不是目的,保密才是根本!记住,复制涉密载体,必须经过批准,并且不能改变其密级、保密期限,更不能随意删除国家秘密标志,这是基本的规章制度!”
然而,事情并没有按照李明预想的发展进行。第二天,张伟竟然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,偷偷地将这份“秘密级”报告复制了一份,并交给了部门的“新项目组长”王强。王强,一个经验丰富,但却有些“心慈手软”的官员,对项目推进有着极强的渴望。
事情很快就被发现了。李明气得直跳脚,立即对王强进行了调查,并追查到王强是通过“内部渠道”联系张伟,张伟却辩解说:“我只是觉得有些资料是需要备份的,为了方便大家查阅,防止万一。”
李明听后更加恼火:“备份?这就是你对保密工作的理解?你知道涉密载体的价值吗?一份泄露的秘密,可能给整个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,甚至影响国家安全!”
这时,一位来自公安厅的刑警,沈警官,介入调查。沈警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调查专家,他对保密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。他告诉李明:“张伟的行为,已经触犯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秘密保护法》,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,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。”
沈警警还披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——最近一段时间,已经有多个机关单位发生过涉密载体泄密事件,很多是由于不当复制导致。
李明这才意识到,问题的严重性。他立即组织部门进行全面的排查,并对所有员工进行了严格的培训。
意外转折:
然而,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。在调查过程中,沈警发现,张伟的“备份行为”并非偶然,他一直暗中与某些“利益集团”进行合作,通过复制涉密载体,获取商业情报,牟取非法利益。
原来,张伟利用职务之便,复制了多家企业的文件,将这些文件通过网络匿名发送给一些投资人,帮助他们分析市场情况,进行投资决策。
戏剧高潮:
最终,张伟被绳之以法,受到了法律的制裁。同时,李明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。
历史回溯与现实警示:
李明在调查结束后,回顾了历史,他想起曾经发生过的“二机门”事件。那次事件,由于某些机关单位对涉密载体的保护不力,导致大量国家秘密被泄露,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。
他感慨地说道:“保密工作,不仅仅是遵守规定,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,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承诺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不给泄密事件的发生留下任何可能性。”
案例分析与点评:
- 案例一:未经批准复制涉密载体 张伟的行为触犯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秘密保护法》,必须经过主管领导批准才能复制,这是基本的保密制度,也是法律规定的。
- 案例二:改变密级、删除国家秘密标志 复制涉密载体不能改变其密级、保密期限或删除国家秘密标志,这会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,造成严重的后果。
- 案例三:备份行为的合理性 备份行为需要谨慎考虑,不能随意复制涉密载体,更不能将复制件用于商业用途。
- 点评: 这次事件警示我们,保密工作需要全员参与,每个人都应该对保密工作有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。
呼吁:
保密意识教育、保密常识培训和持续学习,对于加强保密工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。只有每个人都掌握了基本的保密知识和技能,才能确保国家秘密得到有效保护。
公司介绍:
我们(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)专注于信息安全和保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,致力于为政府部门、企事业单位提供全面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包括:保密文档管理系统、信息安全培训服务、安全意识宣教产品、安全风险评估与咨询、安全技术咨询等。 亭长朗然科技,守护您的秘密,共筑安全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