乔建章发表的博客
引言:保密,不仅仅是密码
保密,不是简单的密码锁和文件加密,而是一种文化,一种责任,一种对国家机密的守护。就像一颗璀璨的星光,如果被不负责任的触碰,就会黯淡无光。我们常常听到“信息泄露”的噩梦,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,这种“泄露”的根源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,而在于人。
故事正文
“砰!”一声巨响,会议室里一片混乱。李明,作为“方舟科技”项目的首席工程师,脸色煞白地看着眼前散落在地上的U盘,里面原本包含着他团队辛辛苦苦研发的,具有战略意义的“星光”技术方案。
李明之所以如此焦虑,是因为“星光”的研发,需要他花费了近三年时间,而且团队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然而,当他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,准备进一步完善方案时,却发现了一股“腥风血雨”般的风暴。
他遇到了“黑客联盟”的队长,一个自称“智者”的年轻人,名叫陈浩。陈浩利用各种漏洞,在网上散布了“星光”技术的草图和部分核心数据,并以此向方舟科技发起威胁,索要巨额赎金。
“方舟科技,别以为你们有‘星光’,就能掩盖你们的罪行!我们知道你们在为国家隐瞒什么,你们的‘星光’,我们拿走了!”陈浩的声音在网络上炸开了锅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方舟科技立刻成立了保密应急小组,由冷静、务实的行政总监张丽,经验丰富的保密专家王强,以及年轻、充满活力的安全工程师赵亮组成。
“我们的核心技术,现在都成了别人的笑柄!必须尽快想办法,把这些信息找回来!”张丽的语气坚定。
王强提出了一个方案:“我们不能直接复制,这是第一条原则。必须把这些非法获取的信息,通过一个安全的通道,从涉密计算机上清除掉。” 他结合了之前听过的“一次性光盘”方法,但觉得太过原始,不够安全。
赵亮却提出了更激进的建议:“我们可以利用一个中间机,对这些信息进行彻底的清除。这个中间机,可以隔离涉密计算机和互联网,就像一个安全的堡垒。”
“而且,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将信息单向导入的设备,防止信息从中间机泄露出去。”王强补充道,他想起了之前参加的一个保密培训课程,里面提到过这样的设备。
然而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陈浩并不打算轻易放弃,他利用各种手段,不断骚扰方舟科技,甚至成功入侵了方舟科技的内部网络,威胁要将“星光”技术方案公开,并对方舟科技的客户进行恐吓。
就在方舟科技陷入绝境之际,一位神秘的保密专家,李源,出现了。李源是一位退役的特种兵,多年来致力于保密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咨询。他告诉方舟科技: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简单的技术上,关键在于提升大家的保密意识,以及建立一套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。”
李源还分享了他在国家安全部门工作的经验,告诉他们:“信息安全,不仅仅是数据本身,更重要的是人的行为。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,避免任何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行为,比如随意复制、随意分享、随意点击等。”
最终,经过方舟科技和李源的共同努力,他们成功地利用了一个经过国家批准的单向导入设备,将网络上泄露的“星光”技术方案彻底清除,并加强了内部的保密管理制度,将风险降到了最低。
故事案例分析与点评
这个故事,并非虚构,而是基于许多真实案例的改编。从故事中,我们可以看到,信息泄露的根源,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,而在于人。
- 违反原则: 直接从互联网复制信息,是最不安全的行为。它忽视了保密的基本原则,容易导致数据泄露。
- 安全意识: 缺乏保密意识,是导致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。 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,避免任何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行为。
- 技术手段: 技术手段可以辅助保密工作,但不能替代保障措施。 采用单向导入设备等技术手段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,但前提是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和保障措施。
- 多方协作: 信息安全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协作。行政、技术、安全等部门的联动,才能形成强大的保密合力。
保密工作,不仅仅是技术,更是一种文化和一种责任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,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。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,学习最新的保密知识和技能,提升自身的保密意识和能力,共同守护国家的机密,共筑信息安全防线。
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,竭诚为您提供保密培训与信息安全意识宣教产品和服务,助您筑牢信息安全防线!
电话:0871-67122372; 微信、手机:18206751343; 电子邮件:admin@keepred.cn; QQ: 1767022898